文学遗产简介
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(互联网信息服务),并非《文学遗产》杂志官方网站。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。
《文学遗产》(CN:11-1009/I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本刊在线订阅限时优惠价600元
杂志文章特色
一、《文学遗产》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
二、《文学遗产》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
三、《文学遗产》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
四、稿件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的期刊、图书、会议论文集等。
五、凡属基金资助的文章,均应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,本刊优先刊载此类文章。
杂志分析报告
注: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,如致谢、稿约、启事、勘误等
注:比率 =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/ 当年发文量 * 100%
注: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,如致谢、稿约、启事、勘误等
专题研究,学术信息,学术专题,读书札记,学术广角,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艺思想通史研究,“两创”原则与中华文学研究,贯彻十九大精神 总结四十年成就,本刊特约,“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”笔谈,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学术综述,学术札记,《文学遗产》二○一三年编委扩大会笔谈,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,建党一百周年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,读者·作者·编者,“唐宋文学的会通研究”笔谈,“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研究”专辑,古代说唱文学研究笔谈,古典戏曲研究笔谈,“经典与当代价值”笔谈,近代文学研究笔谈,学遗产》二○一三年编委扩大会笔谈,古代文学研究“视野与方法”笔谈,“中华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”笔谈,中国古代文学、文艺批评与中华美学体系建构,古代戏曲文学研究笔谈,古代小说经典作品研究笔谈,数据科学与古典文学研究笔谈,学者研究,古代文学研究七十年,纪念苏轼诞辰980周年专辑,学林撷英,《文心雕龙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笔谈,《古本戏曲丛刊》研究专辑,综述,纪念《文学遗产》创刊六十周年,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,数据科学与古典文学研究,读者作者编者,札记
摘要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是反思各种错误思潮的新立足点,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为此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。“四个自信”贯通一体中的文化自信论,对文化虚无主义有直接针砭作用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生性演化、交融的思想,则是反思“民国热”等思潮的理论指南。作为建立在薄弱经济基础上的文化自卑、文化虚无主义的曲折表现,胡适推动的“整理国故”运动以来在中国古代文艺、文化研究中形成的“去价值化”倾向,以及当代海外汉学研究者所谓的“汉学主义”理念,暗含着对中华传统文艺、文化正面价值的整体上的不认同;而所谓“华语语系”理念则是对由经济实力等决定的“文化霸权”理论的误用。
摘要:“经典”,是精神性的文化产品,是民族、国家乃至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标识或符号,是人们精神家园的食粮。她往往指导着人们的生活理念、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。“经典”在历时性的三大语境(汉语、梵语、英语)下,彼此似乎有相通之处。文学经典主要是指文本(以文字为载体)文学为标志,口传文学往往被边缘化。然口传文学一旦被文本化,往往会演变为文学经典。文学经典的建构,一般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她必须拥有成为经典的内蕴,历经时间和空间的检验、过滤、筛选,特别是经过后世接受者的积极参与、i全释抑或改造、提升。她的传播则不止依赖于精英人士,更多地和大众以及媒体(旧新媒体)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摘要:“表现性”及“抒情性”是我国古代“大文学”区别于西方“再现性”文学的独特存在形态和文化优势。殷商甲骨刻辞、两周铜器铭文、战国秦汉简帛等出土文献“大文学”文本告诉我们,这一形态早在上古就已定型并固化,其表现得比传世文献更为显明,并且春秋时代已经获得这方面的理论自觉,从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两个方面更加充分地证明了其优势之所在,使坚定的文化自信更为坚定。
摘要:《琴操》《乐府诗集》等著作收录的“琴曲歌辞”中,有多篇直称夏禹、文王、周公、箕子、伯奇等先秦人物之作,其中当有汉代琴曲表演者模拟前代人物口吻弹唱的代拟体歌诗,多为先秦人物故事的汉代演绎。这些琴歌代拟抒情,决定了对抒情主人公及其本事做出交待是琴曲表演的必备元素,每一首琴歌的本事交待就是讲述一段故事。其情节,有的连同歌诗一并收录于音乐专著,有的被记诵、转述演为“俗传”后被收入故事集。因此,代拟琴歌表演既是抒情艺术,也是叙事艺术,是汉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摘要:唐代前期在近体声律规则建设上的成就,主要体现在对上四下三基本节奏的尊重、病忌理论的推进以及调声术的构建上。后世流行的律诗格律说对声律建设的层累性及“声”作为声韵调之综合表现的特性关注不足。平仄二元的固化以及正体标准的模式化,在简化声律理论的同时,也造成了声律理论解释力的弱化。在句法机制问题上,唐人的理论建设不及书写实践的异彩纷呈,但其书写实践依然表现出唐人对声律、语体与结构诸因素制约句法的熟悉。杜诗“沉郁顿挫”的生成,自句法与韵律的技术层面而言,主要源于句法上“三顿”法的使用以及声律上对旁纽与小韵、韵律单位重音模式及平仄组合规则的利用。
点评详情